查看原文
其他

邻里如何决定了你(杜课740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19-08-21

全文共 264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Q&A


如何应对淡化的邻里关系?


黄牧宇


都市是喧闹的,但现代都市里的街区可能是地球上最孤单的地方之一,因为除此之外哪儿都是人。建筑塑造了人类自身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互动。现代公寓建筑的空间布局阻碍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人们很容易躲进自己隐私的小天地。一位建筑设计师说:“美国社会非常孤立和原子化,而这是非常有害的。”正是人们孤立的生活,使人们失去自我意识,也失去社会意识,导致校园枪击案以及暴力屠杀的极端情绪极易从中酝酿。


社区意识的缺失不仅会极化个人主义,也会削弱社会的身份认同,共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复存在。一项调查发现,邻居之间的交往越少,他们在政治上的参与度就越低。这让许多城市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社区是解决许多紧迫的公共问题的钥匙,人们的社区意识正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动员力量。


邻里关系的淡化是否会造成社区意识的缺失?而这又是否必然是现代公寓式建筑格局的后果呢?原子化的社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Q&A


我们的邻里


杜骏飞


谈到邻里问题,恰好,我近来和南京的街道社区有些交流。我有几个初步的分析,供你参考。

 

现代邻里关系的淡化,是一个总体趋势,是很多原因导致了一个结果。

 

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现代生活的窘迫感。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大,人口稠密,饱和信息,这类城市生活的底色,决定了邻里不能像从前那样从容,不能像从前那样实在交往。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的处境是:忙到没朋友,窘到没邻居。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近邻的互助性变弱了。进入大分工时代以来,社会互助体系持续完善,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邻里互助。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在都市里,全社会就是我们的广义邻里。假设这互助性弱的同一组邻里,遭遇到社会体系崩溃,或共同身处艰难困苦之境,其同侪意识便会立即浮现,同甘共苦、相互扶助的本能,会立即开始强化邻里关系。

 

第三个原因是,社交需要被重构了。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是其天然需要,当社交资源匮乏时,邻里关系是其宝贵的社会资源。但如果都市生活给予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人尝尽了饱和社交之疲累,自不会再珍惜邻里之谊。但假设这同一群人,忽然来到陌生地,成为异文化里的少数群体,或来到地广人稀之处,颇感举目无亲时,其邻里关系里的社交价值也会立即凸显。

 

第四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复杂精巧,难以致民风淳厚,相反,种种社会陷阱培植了人心里的猜忌,信任度一旦下降,人对邻里的重视度,便会受限于心理上的防卫意识。

 

也许,第五个原因,才是城市生活空间的限制,公寓式的隔离化空间布局,确会阻碍了邻里之间的沟通,减少彼此的了解,及介入对方生活的可能。但我以为,这恐怕不会是主因。设想,具有前几种特征的人群,即使搬进了别墅区,也绝不会立即开始建构密切的邻里关系。相反,这群人搬去非洲过集体生活时,即使仍然是在现代公寓里,也会倍加重视彼此的依存感。

 

由此可见,尽管空间是重要的催化剂,现代社区的孤立化和原子化,主要还是由社会生活的总体特征决定的,其中,社会资源、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的重构,是淡化传统邻里关系的主因。

 

既然有如此多的客观负面原因,我们是否就不必再重视邻里关系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珍视邻里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邻里建构了我们的物理环境。不管我们在泛在社会网络里有多少关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总还是会和我们的邻里在一起。邻里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例如卫生、安全、通行、风景,邻里甚至还决定了我们细致入微的生活秩序,以及感同身受的道德秩序。

 

因此,邻里才是我们的实在社群,我们与谁互为邻里,决定了我们肉身存在的境遇,甚至还间接决定了我们日复一日的心情,甚至还决定了我们的孩子们的成长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邻里又建构了我们最迫近的心理环境。

 

按照这一逻辑,我们是不能拿现代公寓建筑的空间布局当借口的,即使是生活压力、社会体系之类,也不应该妨碍你重视邻里联系。实际上,不管这社会如何现代化,人们还是无法真正地原子化。有人能脱离社群而藏匿进一己天地中吗?有,但那种死宅到底的幽闭生活,毕竟谈不上幸福,更不利于整个家庭。

 

我们不能因社会之大而忽略社群之小,违反了这一逻辑,其后果就是这社区的居民会日渐减少其公共性,彼此隔膜,彼此冷漠,彼此疏离。那时,你如果还置身其中,会逐步看到社群的分离、对抗与崩溃。这类情形,绝不是个人与家庭生活的福音。实际上,遭遇到这类环境,人也不可能继续滞留当地了。



那么,如何建设一个理想社区,建构一个好的邻里生活呢?也许,答案就在上文原因的不对称镜像里:

 

1、社区应努力创造条件,成为缓释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的休憩之地。如此,社区内容易诞生愉悦的邻里关系。

 

2、虽然现代人依赖全社会的互助体系,但有一些互助需求实际上还是扎根于社区的,例如,从家庭中的非社会成员(孩子、老人、宠物)的密切交往,到闲暇时光的共享,直至共同确立社区秩序,共同建设身边环境。

 

3、现代人的社交资源并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同侪社交。因此,内心相近的邻里关系才是稳固的,才是彼此珍惜的。社区应尽力促成志趣相投、三观相近的家庭成为相互交往的邻里,做到这一点确乎很难,但在现实中大有余地,只要社区给出必要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实际,人们总是会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的。自然,无法选择者也会努力自行分群,他们也总有机会适彼乐土。

 

4、要鼓励善意的社区文化。真正善意的邻里关系,绝非是考虑到彼此利用的社交,而是每个人对自己良善内心的确认。虽然在不发达地区,村民们淳朴善良,但是在城市里,上中产的社区,比经济匮乏的社区更容易形成好风气,原因无他,是因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更愿意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5、然后才谈到公共空间的设计,高尚、文明的社区一般都有一个明显的空间特质:留有尽可能多的公共空间,因为公共空间能便于人们彼此联通,建设公共生活,塑造社会意识。其实,社区如此,城市亦如此。哪个城市甘愿把最多最好的空间资源,配置给公共机构,例如公园、学校、医院、博物馆,哪个城市便配得上文明二字。

 

今天我讲的是现实中的邻里,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的意义也已不弱于实在社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预言,仿佛也在这个时代应验了。所以,当你寻觅自己心仪的实在邻居时,也自当选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虚拟邻居。

 

古人为了择邻,能孟母三迁,我们在网上交往,也要守眼如玉,洁身自好,特别是要有点观念洁癖,为此,就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网友与朋友圈。同时,出于刚才所言的理由,我们也要培养公共性,认真建设自己的网络社群。

 

所以,我今天谈的是邻里,其实也是在谈你的单位、城市、行业、阶层,以及虚拟社区。

 

大概,所有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们,都是我们的邻里。邻里决定着我们,我们也塑造着邻里,在人类这小小的世界里。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精选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夜谈王国维陈寅恪九章秋瑾岂是关巧红民国“毒舌”大夫吴孟超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赵举报我们就是那少数人论沉默读诗三境界|戊戌一百二十年祭哈哈!“旅行者”类型学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天下何处无夜叉毕业说什么?士的表达真理网络幸存者谈“怂”互联网绝不会是“平等”的如何做个社会人?交友箴言杜骏飞:七夕管得最少的政府——读梭罗九戒“共情”与反“共情”不读莫言乌尔班尼的牺牲看看你的洛阳铲记者节的终结感恩课


关注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王菊现象学耿直的招聘谈“迷信”谈官威奥普拉说什么?|叮!你有一道作文题如何理解俞飞鸿?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娘则国家娘?|杀死一只啄木鸟九谈拼多多|为了忘却的记忆乡野咪蒙传媒与第一课|公共青年消失的冰冰不论贾与胡为什么是胡锡进|范长江的生与死|忘得干干净净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上弦月击鼓传花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  乐群 悲悯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许艳艳

责编|江珊 王之涵



标星+置顶杜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